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境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系沙鲁里山脉,北部金沙江峡谷地带。地形复杂,最高点为绒麦峨扎山峰,海拔6168米;最低点是和白玉县交界处的丁都桥麦曲河口,海拔2980米,全县相对高度3188米,全境以雀儿山为标志,将全县分为东北西南两大部份。东北部高,总面积为7410平方公里,当地的藏民相信他们是萨格尔的子民,自称为“雪山下的文化古城”。但与此同时,那里也几乎成为了“生命禁区”,海拔平均4500米,资源贫乏,气候恶劣,冬季漫长而严寒,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全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8到5摄氏度,“两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生活环境比较恶劣。
格萨希望小学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马尼干戈错啊乡。早期,由曲尼多吉活佛收留附近的一些失学儿童,为他们提供简单的学习地方。随着失学孩子的不断增加,简陋的校舍经过几次翻修,还是无法满足过多孩子上学的需求。于是在2003年由曲尼多吉和一些爱人人士正式创建了格萨希望小学。在2011年以前,“学校”办在当地的一名藏民家,学生没有黑板、课桌、粉笔、课本等等,更别说教室、食堂和宿舍。经过曲尼多吉和爱心人士的努力,2011年,孩子搬进了新课堂,虽然学校的条件比以前的好了很多,但是还是不容乐观。
根据志愿者走访了解,目前学校共有3个年级,83名学生,其中8名是孤儿,3名是残疾儿童,其他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学校只有一间教室,白天上课,晚上做为路远的孩子的宿舍。学校共有2名教师(1名藏文老师和1名汉语老师,汉语老师由志愿者担任,并不固定),
去过格萨希望小学的@湘楚马夫这样叙述道:"那里一颗VC银翘片都是很难见到的,孩子们翻看的课本都非常破旧。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就连吃面条也得用高压锅才能煮熟,而孩子们衣不蔽体,几个人挤着一床三四斤的破旧棉被。但是,尽管饱受磨难,看到孩子们却会给每一个外来的人一个微笑,他们看到外来的车辆会停下脚步深深鞠躬,直至我们远去,因为他们对捐资给自己筹建学校的汉族同胞非常感激,他们不知道是谁捐助的,就把每一个到这里来的外地人当作恩人来尊敬和感激,那份无比的真挚,让人十分的感动。"一边是那么多孩子纯真无邪而又渴求知识的目光,另一边却是环境简陋及书本和老师的极度缺乏,学校的很多孩子们没见过汽车,更吃不到蔬菜和水果。
那里海拔3900多米,日夜温差特别大,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晚上靠蜡烛,或者柴油发电机发电。手机充电也要靠柴油发电机。水要去河边背,一般都是学校的孩子去背,一袋水大约有20多斤,去河边背水的路程远达1公里以上。当地人的食物主要是糌粑和一种面团炸起来的食物,偶尔会有少量的蔬菜和牦牛肉吃。对于当地状况的思考是当地人收入极少只能满足生活需要,学校采取完全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情况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的家长送学生来学校而不是去放牛放羊满足家庭开支。
当询问格萨希望学校的创办人曲尼多吉活佛为什么想到办学校。他说因为他的童年没有书读,他希望给周围的孩子创造一个读书的环境,让他们以后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他想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什么。
当我们面对这些天真无邪的面孔时,不由心里一阵酸楚,我们也在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否也可以行动起来,为他们做点什么。
曲尼多吉活佛
孩子们吃的午餐就面条,什么料也没有........
.

对于饥饿的孩子来说吃什么都是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