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228阅读
  • 0回复

中国慈善:机构转型与草根苏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影子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今年,中国的慈善事业遭遇信任危机。作为体制性慈 善机构,将经历艰难的转型,其公信力的重建“任重道远”,而草根中生长起来的民众自发的慈善行动、组织和集群,将在中国大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 以朴实无华的行动,真诚践行现代慈善的“透明和责任”原则,从简单捐赠的间接参与,走向自主行动的直接参与。

中国慈善事业在 2011年,一方面具有“既成体制”身份的大机构丑闻频出——中国红十字会有100多年历史,却被一个小女孩在几天内弄得形象大坏;慈善基金会因为接受的 捐款捐物流向不明、账目混乱而被媒体曝光;在中国农村主持“希望工程”多年的青基会被另一个小女孩拖入“非洲希望学校”的浑水;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宋庆龄 基金会则因为地方基金会募多捐少,热衷于投资甚于行善,还弄巧成拙,搞什么 “黄河女儿”的巨型塑像糜费善款,而遭受品牌损失,如此等等。体制内机构素以 人员的行政背景和机构接受政府直接监管的形象示人,一年中,如此集中地出洋相,不但动摇了公众对慈善公益机构和活动的认同,更反映出由政府主导的慈善体制 沉疴难愈,“官办”之下,中国慈善事业大踏步倒退。

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公益慈善方兴未艾,其中最大的亮点、有可能成为中国慈善 事业发展的经典之作的,不是陈光标几近走火入魔的“暴力慈善”,而是“免费午餐”行动。在网络人士发起下,这一致力于让山村贫困学生吃上营养午饭的捐助帮 扶活动,不但得到公众热烈认同,而且获得国家的回应,国务院决定用财政拨款来解决最贫困地区的学生午饭问题,体制内外联手推进慈善事业,公民以实际行动促 使政府履行公共责任,国家以健全安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举措,来回应民众的善心善举,营造出国家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体现了中国慈善事业大踏步的 前进。

退步和进步同时出现在中国慈善领域,给人强烈的“步履错乱”之感,客观上说明中国慈善事业已经到了根本性改革的阶段。在中 国,一些运作多年,称得上老牌的慈善机构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至今带有那个时期的痕迹:严重依赖行政资源,相对漠视公众要求,热衷于做应景的文章, 而懈怠于呼应社会需求,不善于同公民进行平等交往,不屑于信息公开的有之;疏于管理旗下分支机构,听任其将维系多年的社会形象放到市场上廉价叫卖的有之; 甚至总部本身随便结交身份可疑的“战略伙伴”,为10%的“善款管理费”,而卷入暧昧事务的亦有之。靠行政背景建立起来的社会公信力,在2011年危机频 频,损失的不仅是这些慈善机构,更有作为其背景支撑的行政机构和现行监管体制。
反过来,一直让人首先是让政府官员忧心忡忡的民间 自发公益慈善,却一年比一年红火。除了“免费午餐行动”之外,动车撞车事故中,温州市民开着私家车接送伤员,医院门口排队献血,也可以作为2011年公益 慈善发展的里程碑。共同向世界表明,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不但能够形成有良知的公民群体,他们的责任感和能力可以弥补行政机构在公共服务上的资源不足和行 动不力。而且在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对任何慈善行动的透明度要求,足以推动慈善人士建立起更加实在、可行和有效的自律机制,行政监管仍然是必需的,但不再是 唯一的,明确的法律框架和超越法律底线要求之上的自制自律越来越成为慈善机构规范运行的制度基本构件。

可以预见,作为因袭的“管 办不分”原则之体现的体制性慈善机构,将经历艰难的转型,其公信力的重建“任重道远”,而草根中生长起来的民众自发的慈善行动、组织和集群,将在中国大地 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以朴实无华的行动,真诚践行现代慈善的“透明和责任”原则,将吸引更多的公民以更大的热情和资源,从简单捐赠的间接参与,走 向自主行动的直接参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慈善事业在2011年的 “步履错乱”不仅代表着转型过程必然经历的“阵痛”,而且透 露出未来的曙光,给人更多的是希望和憧憬。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