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305阅读
  • 0回复

佛家格言:慈,是一种发自内心世界的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7-06

 "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慈,是一种发自内心世界的爱,她的恩惠要遍施于万物,当然首先是人。汉代贾谊讲:“恻隐怜人,谓之慈。”对人,要有恻隐同情之心,将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将别人的危难当做自己的危难。及到北宋张载,更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伦理命题:“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希望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乃至“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在儒家看来,这样的襟怀,这样的推己及人,才能称得上真慈真爱。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佛教种种修持法门中,慈心观及悲心观,乃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都与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萨道的基础。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布施时,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
  
  “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
  
  “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
  
  “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人即爱其寿,物物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放生免三灾,放生离九横,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放生子孙昌,放生家门兴,放生无忧恼,放生少疾病,放生解冤结,放生罪垢净,放生观音慈,放生普贤行。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放生又念佛,万修万人证。
  
  求福莫过于斋戒布施。求寿莫过于不杀放生。

    放生续命事虽庸,无限阴功在此中,一岁积成千种福,十年培养万重功。己赴罗网遭困厄,将投汤火近惊忡,临刑遇救恩无量,彼寿隆兮尔寿隆。

  人应该以感恩的态度生活。一切情绪之中最有威力的便是爱心,但它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出来,感恩也是一种爱。只有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无任何权利要求别人时,我们对周围的点滴关怀都怀抱强烈的感恩之情。

  菩萨学一切法,有崇高的智慧。度一切众生,有深彻的慈悲。他要求解脱,但为了众生,不惜多生在生死中流转。冷静的究理心,火热的悲愿,调和到恰好。他为法为人,牺牲一切,忍受一切,这就是菩萨的庄严!

  学佛的而能够深刻的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觉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学佛之路,而不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歧途。
  
  学佛的人,处处希望他人好;虽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能真诚地彻底做到为别人欢喜,也就做到了佛法上的随喜法门。

  佛法常说“悲智双运”,这证明佛法中悲智不可分开的。慈悲的内容与作用,大抵相同于中国之仁与西方之爱。但慈悲不仅是同情,关怀,而且是符合真理的。

  所以说:无智不成大悲。慈悲是一切道德的根源,道德无慈悲即无法建立。道德准绳,就看慈悲之有无。

  大悲心,是菩萨行的根本。悲心,要从人类,众生的相互依存,到自他平等、自他体空去理解修习的。如什么都以自己为主,为自己利益著想,那即使做些慈善事业,也不能说是菩萨行的。
  
  利他的菩萨行,不出于慧与福。慧行,是使人从理解佛法,得到内心的净化;福行,是使人从事行中得到利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